探寻惊蛰的起源与习俗,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正津津乐道。
惊蛰溯源及其习俗究竟如何?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,惊蛰时节,气温渐升,却仍起伏不定,降水亦愈发频繁。此时,保暖尤为重要,宜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掌握最新天气动态。衣物不宜堆放一处洗涤,以免难以晾干。本文将为您梳理惊蛰节气的民俗风情,敬请关注!
一、惊蛰的起源与习俗初时,此节令名为“启蛰”,意指冬日蛰伏的生灵,于此时纷纷苏醒,活跃起来。植物亦随之苏醒,春耕时节渐至,农闲已逝,农家开始忙碌于春耕,毕竟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。汉景帝时期,因皇帝名启,为避讳而更名“惊蛰”,寓意“震出万物,雷鸣惊蛰”。唐时避讳解除,复用“启蛰”,但“惊蛰”之称已沿用数百年,习惯难改,故沿用至今。何谓二十四节气中的“惊蛰”?
二、惊蛰时节的民间习俗1、举行白虎祭祀,驱散是非之扰
我国民间信仰中,白虎被视为口舌是非之灵,每逢惊蛰,它便会出没觅食,张口噬人。若触犯,年内常受邪恶小人作乱,阻碍前程,事事不顺。为自保,人们在惊蛰日祭拜白虎。祭拜时,以纸绘黄黑斑纹白虎,口角绘獠牙,以肥猪血喂之,使其饱腹后不再伤人,并以生猪肉涂抹纸虎嘴,使其油润,不得妄言是非。雨水时节,有何传统美食?
2、打小人驱霉运
惊蛰标志着二月序幕的拉开,一声春雷震响,唤醒了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家中爬虫走蚁亦随之苏醒,四处觅食。古时,惊蛰之日,人们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遍家中四角,以香气驱散蛇虫、蚊鼠及霉味。此习俗日久成习,逐渐演变为不顺心者拍打对头、驱除霉运的风俗,即“打小人”的雏形。
3、祭雷神蒙鼓皮
惊蛰之雷,源自天庭雷神。这位九天尊神,形象独特,古人描绘其为鸟嘴人身,翼展天际。手持神锤,挥舞天鼓,震响天地,以警醒人间。故惊蛰之际,祭祀雷神成风。是日,天庭雷神击鼓,人间亦借此时机蒙鼓皮。
4、惊蛰吃梨
民间有惊蛰食梨的习俗。按传统文化,节日多忌梨。但惊蛰食梨,寓意驱虫避疾。二月仲春,气温多变,气候干燥,易口干舌燥、咳嗽。梨助脾气,调五脏,强体质,抗病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