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时节的独特风貌及其显著特征,秋分之特色与表现。
秋分有何独特之处?其特征与表现又有哪些?许多人或许未曾意识到,秋分实为一年中宜人的时节。无炎炎夏日之苦,晚风轻拂,身心倍感舒爽。秋分之际,更有诸多趣味活动等待探索。究竟秋分的特征是什么?不妨一同揭晓。
秋分的特征
秋分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位,标志着秋季的第四个重要时刻。此时,斗柄指向酉位,太阳运行至黄经180°,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迎来这一节气。在这一天,太阳几乎垂直照射地球赤道,使得全球昼夜等长。秋分之“分”,寓意“平分”与“半”,不仅指昼夜的均等,更象征着秋季的平分。秋分过后,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,温差增大,气温逐渐降低。我国古人对秋分有着独特的三候划分:一候雷声渐收,二候虫蛰户闭,三候水始干涸。秋分节气,其意在于平分秋季,其中“分”字既代表平分,也指昼夜及秋季的平分。
秋分之际,昼夜温差显著拉大,温差幅度超10℃;气温逐日递减,天气愈发寒冷,渐入深秋。南半球气候恰相反。此时,我国多地区已步入秋凉,南下的冷空气与减弱的暖湿气流交汇,带来连绵降水,气温亦持续走低。正如俗语所言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然秋分过后,日降水量并不会过多。南北两地田间劳作亦各有特色。
秋分的特征及表现
随着阳光的轨迹南移,赤道以南的半球迎来昼短夜长的日子,直至冬至,白昼达到全年最短;昼夜温差显著拉大,增幅超过10℃,气温逐日递减,一天比一天寒冷,标志着深秋的临近。而南半球则呈现相反景象。
史籍载,周代起,我国帝王便沿袭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传统。此祭所设坛场,分别命名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,分立于东南西北四极。至今,各地仍存有众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等遗迹。民间祭月习俗,因地域差异,仪式亦各具特色。
农历之中,“立秋”标志着秋天的起始,直至“霜降”方为秋季的终结,而“秋分”恰是立秋至霜降九十日之半。当秋分来临,我国长江流域以北的辽阔地域,纷纷步入了秋的行列,日间平均气温普遍降至22℃以下。北方冷空气逐渐增强,多数地区雨季告一段落,凉风轻拂,碧空如洗,风和日暖,秋意渐浓,丹桂香飘,蟹肥菊黄,秋分之际,实为一年中最为宜人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