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节气的历史渊源及民间习俗,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有何异同?
大雪节气,其由来与习俗各异,各地风俗亦丰富多彩。随着冬日的悄然而至,气温逐渐降低,大雪时节的到来,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。不同时节,各地均有独特的风俗习惯,那么,你是否了解大雪节气的起源与习俗,以及各地的独特风俗呢?
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,由来
黄河流域孕育了二十四节气的诞生。早在春秋时期,我国便确立了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等四个节气。历经秦汉时期的不断优化,二十四节气体系最终确立。大雪,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,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来临;此时,太阳到达黄经255度。大雪时节,斗指癸,太阳亦至黄经255度,每年公历12月6日至8日交节。与小雪、雨水、谷雨、小满等节气相似,大雪直接反映了降水情况。大雪的到来预示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,降水量逐渐增加。此时,降温、降雨或降雪成为常态,雪花较大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大雪,十一月节,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大雪的到来预示着寒冷天气的加剧,雪花纷纷扬扬,覆盖大地。大雪节气的形成与特点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间风俗。
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,风俗
(01)赏玩雪景
大雪节气,各地风俗各异,民众于雪地中赏雪景。南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卷三记载:“禁中赏雪,常登明远楼,后苑献大小雪狮,金铃彩缕点缀,雪花、雪灯、雪山等景,滴酥成花,诸般雅事,金盆盛载,以供观赏。”此段文字生动描绘了杭州城内王公贵族在大雪中堆雪人、雪山的盛况。雪后晴朗,山河如画,远眺之际,趣味盎然。
(02)观赏封河
大雪节气,各地习俗各异,素有“小雪封地,大雪封河”的说法。当河面冰封,人们便欢快地滑冰嬉戏,岸边亦赏封河美景。乾隆帝与慈禧太后曾于冬日常至北海漪澜堂观冰戏,乾隆帝更有《御制太液池冰嬉诗集》《御制冰嬉赋》等佳作传世。
(03)夜作
大雪节气,各地习俗各异。此时白天渐短,夜晚拉长,古时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纷纷开启夜作,俗称“夜作”。纺织、刺绣、染坊等行业深夜需进餐,故而诞生了“夜做饭”和“夜宵”的说法。为迎合这一需求,夜市小吃摊也应运而生,直至五更时分才落幕,生意兴隆。
(04)大雪腌肉
大雪节气,各地习俗各异,“小雪腌菜,大雪腌肉”一语道出节气的传统。俗语“未曾过年,先肥屋檐”亦揭示了腌肉的习俗。每当大雪降临,家家户户便忙碌于腌制“咸货”,无论是家禽还是鱼肉,皆以传统手法加工,香气四溢,迎接新春。此习俗源远流长,与鞭炮的起源相映成趣,皆与“年”的传说紧密相连。传说“年”为尖角怪兽,每逢除夕,便会伤人。为避其害,人们年底闭门不出,腌制肉食,风干蔬菜,以备新年之需。
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,饮食
红黏粥
大雪过后,气温骤降,室内外均需严加防范,众人纷纷披上厚重的冬衣,以防冻伤和冻疮。鲁北地区流传着“门顶碌碡,独饮红粥”的谚语,意指寒天不再外出,仅以热腾腾的红薯粥温暖身心。
粥品不仅滋养脾胃,更能润肺燥,堪称养生佳品。小米粥以其滋阴养血、和胃安眠之效著称,红薯则被誉为“补虚乏、益气力、健脾胃、强肾阴”的佳品,助人延年益寿,少患疾病。
兑糖儿
糖儿担,缓缓行,小贩随其后。每逢“大雪”时节,温州巷陌间便上演“兑糖”一幕。各地饴糖坊精心制作的饴糖,成批供应给穿梭街巷的担夫,人称“糖儿客”。
糖儿客手持糖刀,边敲打边叫卖糖果。孩童们常被其吸引,家长们则将家中铜质废品、铜钱铜板等物与之交换糖饴。因冬季食糖饴有益于滋补身体,此“兑糖儿”之举遂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商业经营模式。
羊肉
冬日滋补,春来无畏,大雪之际,提醒我们着手进补。进补之效,在于增强免疫,焕发活力,驱散寒意,安然度冬。老南京人喜以羊肉进补,其性温热,既驱寒又滋补,益气强身,促进血行,提升抗寒力。羊肉更助消化酶分泌,助力消化。专家提倡,冬日羊肉搭配山药、枸杞等食材,营养更上一层楼。
北方民族此时已步入严寒,包头地区流传着“小雪杀猪,大雪宰羊”的俗语。大雪降临,便是筹备年货的时节。此际,无论何户人家宰牲,亲友邻里皆会前来相助。东家备好佳肴美酒,款待宾客,故而小雪、大雪之际,亦成为家族亲友欢聚畅谈、联络感情的温馨时刻。
狗肉
俗语有云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然而温州民间流传着“冬令香肉暖胃”的说法,而这所谓的香肉,实则指的是狗肉。在寒冷的冬季,食用狗肉以滋补身体为佳,《大明本草》亦记载:“黄狗大补益人,余色微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