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日期每年是如何确定的?它具体又是如何选定在每年的哪一天?
清明时节,每年具体的日期如何确定,清明节究竟定在何日?细雨绵绵,行人愁绪满怀,悼念之情油然而生。清明日期的选定,总让人充满好奇。
清明节如何确定是哪一天?
清明节的每年确定方式独特,它位于仲春与暮春的交汇点,恰是冬至之后第106天。
地球环绕太阳一周,黄经转至360度,春分便在黄经零度时刻降临。此后,每15度黄经变化便对应一个节气,共形成二十四节气。阳历中,节气日期固定,但受闰年影响,实际日期或有细微差异。清明节气,通常落在4月4日至6日,其中5日最为常见。
清明节的日期每年如何确定?它既非固定于阳历4月5日,亦非依据农历。春分点因地球自转的微妙变化而变动,地球自转周期并非精确的24小时,而是23小时56分。每四年,这种累积差异会导致一天时间的减少,进而影响节气日期。据此规律,清明节的日期得以确定。
清明节的历史故事
春秋之际,晋国公子重耳因避祸而远走他乡。于荒凉之地,他疲惫不堪,饥肠辘辘,无力再起。随臣们四处搜寻,却一无所获。正当众人焦虑之际,介子推悄然离去,于隐蔽处割下己身肉块,熬汤以供重耳。重耳饮后,精神渐复,得知真相,泪如泉涌。
十九年后,重耳登基为晋文公,而介子推却倚靠柳树,葬身山火。遗书血泪,情深意切:“割肉奉君,丹心不渝;愿主常明,清明永存。”为缅怀介子推,晋文公将此日定为“寒食节”。次年,晋文公率臣民登山祭拜,竟见柳树枯木逢春,遂封其为“清明柳”,并昭告天下,遂将寒食节次日定为“清明节”。
清明节的习俗
扫墓祭祖
清明佳节,承载着春祭的古老传统,与重阳秋祭相映成趣。扫墓之举,即是对祖先的“墓祭”,体现了对逝者的“思时之敬”。祭扫先祖,是对先辈的深切缅怀,这一习俗源远流长。考古发现,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前的墓葬,证实了古人早在那时便有了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。扫墓祭祖,成为清明习俗的核心。清明祭祀,主要敬奉祖先,传达孝道与对先人的怀念,是尊崇祖先、缅怀先贤的文化传承。
清明时节,祭祀活动遍布各地,时间略有不同。祭祀形式多样,其中墓祭和祠堂祭尤为常见。墓祭最为普遍,成为清明祭祀的标志。此习俗源于墓祭的广泛采用。祠堂祭,亦称庙祭,是宗族聚会的象征,部分地方直接称之为“清明会”或“食清明”。祭祖习俗,通常在清明上午启程扫墓。扫墓时,人们携带酒食、果品、纸钱等,于墓前祭拜,焚化纸钱,为坟墓添土,或插上新枝,随后行礼叩首。
踏青
春日郊游,俗称踏青,多在初春时节,人们漫步于郊外,尽情享受春光。清明时节,人们走进自然,感受春意盎然,远足郊外,此行亦称春游。古时称为探春、寻春,意指踏着青草,游赏郊野春色。踏青,这一传统民俗活动,源远流长,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清明时节,春意盎然,大地复苏。人们趁着这美好时光,不仅扫墓祭祖,更携老带幼,于山野间尽情游玩。更有心者,专程于清明之际,投身自然,感受生机勃勃的春日风光,于郊外漫步,释放严冬积郁。清明之际,踏青游玩正当其时,因而成为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踏青郊游,与春祭相映成趣,成为清明时节永恒的主题。
放风筝
清明时节,放风筝成为民众钟爱的传统活动。古时,人们坚信将疾病描绘于风筝之上,放飞至云端,剪断线绳,病痛随之消散。此习俗流传至今,风筝亦演变为广受欢迎的户外娱乐方式。
潘荣陛所著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载,清明时节,男女老少倾城而出,四郊纷至沓来,提壶携盒,车轮交错。皆携纸鸢线轴,祭扫之余,坟前放飞竞胜。古人亦认为清明之风宜放风筝,《清嘉录》有云:“春之风自下而上,纸鸢因之而起,故有‘清明放断鹞’之谚。”
古时,放风筝不仅是娱乐,更蕴含着神秘巫术:人们坚信风筝能带走自身晦气。故清明时节,众人将所知灾病皆绘于纸鸢之上,待风筝升空,剪断线绳,任其随风远去,寓意疾病与晦气随风筝一同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