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时节习俗多,有何独特讲究?
寒露至,有何习俗?此节气有何独特之处?随着秋风渐起,气温转凉,是否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?尽管多数人自诩对节气了如指掌,实则对其深层含义与习俗一知半解。不妨一探究竟,寒露节气有何讲究,其习俗又有哪些?
寒露节气习俗——吃芝麻
寒露时节,养生食芝麻成风,气候渐转寒凉。遵循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之道,此时宜养阴润燥、滋养肺胃。故而,“寒露食芝麻”成为民间习俗。芝麻,被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与《本草纲目》中的佳品,食疗之选。京城寒露前后,芝麻制品如芝麻酥、绿豆糕、烧饼等,备受青睐。俗语云:“芝麻绿豆糕,食之无疾患。”此谚道出芝麻与绿豆的排毒之效。芝麻香油,既为佳肴调味,又可食疗解毒,今日宜多食。
寒露节气习俗——吃花糕
寒露时节与重阳佳节相映成趣,故重阳节后,登高之余,便有品鉴花糕的风俗。因“高”与“糕”音韵相通,故此应时糕点被称为“重阳花糕”,寄寓着“步步高升”的美好愿景。重阳花糕种类繁多,包括“糙花糕”、“细花糕”及“金钱花糕”。糕上点缀香菜叶,中间镶嵌青果、小枣、核桃仁等干果,别具一格。
寒露时节,传统习俗包括佩戴茱萸与簪插菊花。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早在唐代便广为流传。古人深信,此日插茱萸可避祸免灾,或系于臂,或制成香囊携带,亦或簪于发间。此习俗多由妇女与儿童践行,部分地区男子亦参与其中。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已有关于重阳节佩茱萸的记载。除佩茱萸外,戴菊花亦成习俗,唐代已盛行,后世沿袭。清代,北京重阳节有将菊花枝叶贴于门窗,以求“驱邪招祥”的风尚,此乃簪菊之演变。宋代,人们还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以赠佩戴。
寒露节气习俗——观红叶
寒露时节,京城百姓纷纷前往香山赏红叶,此乃传统习俗。寒露之后,气温骤降,使得京城枫叶尽染,金秋香山层林尽染,红叶如霞似锦,美不胜收。我国地大物博,纬度跨度大,各地红叶绽放时间各异。北方地区,尤其是黄河以北,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。
寒露时节,有何禁忌——尤忌霜降过早降临。
寒露,秋季第五个节气,其至,气温渐降,天地间尽显“荷花凋零,蝉声匿迹,梧桐叶落,鸿雁南翔”的深秋韵味。尤其在北方,更是霜覆千里,雪飘万里,别有一番景致。
寒露时节,养生之道忌盲目进补,需谨慎调养。
寒露时节若盲目进补,不仅加重经济负担,更伤及身体。过量摄入鱼肝油可能导致中毒,长期服用葡萄糖则易致肥胖、胆固醇升高,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寒露节气有何特征?具体有哪些?
寒露时节,有何禁忌——忌逢秋雷之声。
炎炎夏日,高温酷热,雷雨天气频发;而秋风送爽,气候干燥,雷雨渐稀。众所周知,秋日雷声渐息,雷鸣成为罕见景象。若秋日突遇雷声,常被视为不祥之兆。俗语有云:“秋后不打雷,打雷遍地贼”,生动描绘了人们对这一异常现象的忌讳。
寒露时节,有何禁忌需留意——谨防虚实混淆,讲究分明。
此节气内,遵循中医之道,可针对病症施以相应药物。虚症病人不宜滥用补药,虚症细分为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血虚,唯有对症用药,方能强身健体,否则反伤身体。虽保健养生不如治病般严格,但至少应将饮食分为寒热两类。寒性体质者畏寒喜热,手足不温,口淡涎多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长,舌质淡,脉沉细;热性体质者则手足心热,口干苦臭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,舌质红,脉数。若不分寒热随意用药膳,易致“火上浇油”。